首页>新闻 > 资讯 > 正文

不是针对某车企,机动车安全新规要全面解决行业乱象

来源:汽车信息网 | 2025-11-17 13:42:14
11月12日,由公安部组织起草的国家标准计划《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汽车行业一度引以为傲的“零百加速3秒级”性能,即将在安全至上的新规下迎来理性回归。

11月12日,由公安部组织起草的国家标准计划《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份被称为机动车安全管理最基础的技术标准,将在六个月正式实施后全面替代现行的GB 7258-2017标准。

与2017版标准相比,此次《征求意见稿》针对新能源汽车及智能驾驶技术带来的新风险,更改和新增了多项整车安全装置配备要求。从限制车辆加速性能到强制标配机械门把手,从提升电池安全标准到强化辅助驾驶监管,新规并非只针对某单一车企,而是旨在对当前呼声较高且多次引发交通事故的安全隐患进行针对性整顿和整改,更符合当下汽车行业发展。

五大关键变化

此次《征求意见稿》由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共同起草。

作为我国机动车安全管理最基本的技术标准,GB 7258自1987年首次制定以来,分别于1997、2004、2012、2017年进行了四次修订。现行标准已难以适应新能源汽车与智能驾驶技术快速普及带来的新挑战。

编制说明中指出,目前我国先进主被动安全技术应用率较低,与国外汽车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同时,新能源汽车、辅助驾驶汽车的针对性条款要求较少,难以满足新技术新业态快速发展下的交通安全管理需求。

意见稿有五方面变化调整,引起更广泛关注:

首先是加速限制:默认状态不低于5秒。《征求意见稿》规定,乘用车每次上电/点火后(发动机自动启停除外),应处于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少于5秒的默认工作状态。

这一规定直接回应了近年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启动加速失控事故多发的问题。编制说明中解释,这些事故多是由于驾驶人使用高加速模式时的驾驶准备和操控能力不足。

追求极致的加速能力(如3至4秒)在很大程度上已超出日常出行的实际需求,演变为一种“技术冗余”。所以即使是性能车型,在启动后默认处于正常加速状态。如果需要提升加速能力,需要专门进行手动调整,让驾驶者更明确车辆所处加速状态。

电池安全需明确预警保证逃生时间。针对新能源汽车电池起火风险,《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严格的热失控管控要求。新规要求车辆必须具备电池单体级别的实时监测与预警能力,在发现热事件时通过声、光信号提示车内人员。明确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电池应符合 GB 38031 的规定,车身设有定向泄压和压力平衡装置。

机械门把手成为强制标配。针对因隐藏式门把手在事故中无法开启影响救援的问题,《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汽车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若装备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应同时配备具有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作为机械应急车门内把手。

智能驾驶要有强化监管。《征求意见稿》对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当车速超过10km/h时,驾驶区前部显示装置应关闭和禁止开启娱乐影像播放和游戏功能。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必须持续监测驾驶人状态,至少采用手部脱离检测和视线脱离检测方式。

此外,新规还要求具有辅助驾驶功能的汽车在启动后,通过生物识别或账号登录的方式,确认驾驶人已完成辅助驾驶系统的使用培训,才能继续行驶。

安全技术要求从选配到标配。《征求意见稿》将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ESC)、全景影像监测系统或盲区监测系统等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变为多种车型的强制性要求,推动主动安全技术从选配走向标配。

同时,新规还要求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载客汽车应具备踏板误踩加速抑制功能,在静止、蠕行时能够检测,抑制动力输出并通过明显信号提示驾驶人。

推动行业洗牌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认为,本次《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修订,对行业与消费者均将产生深远影响。对行业而言,标准提升将推动技术升级与产业洗牌。

崔东树表示,许多消费者尤其是从燃油车转来的用户,对电动车瞬间高扭矩输出的加速特性并不完全了解。若仍沿用燃油车的驾驶习惯,猛踩电门时车辆突然窜出,极易因操控不及引发碰撞事故。

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专家指出,尽管规定是保护驾驶员的,但一次安全事故就会导致车企销量急剧下降,甚至破产。车企必须严格执行相关安全规定,才能健康发展。

新规整体上旨在推动汽车行业实现更健康、可持续的长期发展。条例中所涉及的组合辅助驾驶、主动安全系统以及电池安全等内容,正是当前消费者高度关注的核心议题,也是电动汽车作为新兴产品能否真正替代燃油车的关键所在。

从“马力崇拜”到“安全默认”,《征求意见稿》反映了汽车行业安全管理思路的重要转变。它不再仅仅依赖于驾驶员的自我约束和技能,而是试图从车辆设计的源头,建立一个“安全默认”的底层逻辑。

据编制说明统计,目前驾校教练车和大多数燃油乘用车的百公里加速时间普遍大于5秒,新老司机对于这种加速度更为适应,不易误操作。5秒的阈值在保障动力基本效能与驾驶安全之间取得了更佳的平衡。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此次《征求意见稿》的突出特点在于其响应技术发展的前瞻性和要求的系统性。其不仅将经过验证的智能驾驶辅助技术提升为普遍性安全要求,更直面新能源汽车安全这一行业焦点。通过“监测-预警-延缓-防护”的全链条技术规定,为相关风险设定了可量化的安全阈值。

安全新规的实施将推动整车与零部件企业优化产品设计,从源头提升车辆安全水平。那些曾经过度追求性能参数的品牌,必须重新思考安全与性能的平衡点。

随着新规未来正式落地,中国机动车安全标准将迎来一次全面升级,汽车产业也有望从“加速内卷”走向“安全竞赛”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相关热词搜索:机动车

上一篇:起售价或45万 岚图泰山携国产首发三腔空悬
下一篇:调查:换代在即,奥迪Q5L开启“清库存”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