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 评论 > 正文

自主品牌走出国门 需要靠什么才能赢得海外市场

来源:汽车信息网 | 2018-07-04 08:28:32
当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汽车新技术、新科技开始充斥我们的生活时,汽车本身会演变成什么样子?这些新技术又应该遵循哪些发展原则?

中国汽车新闻网讯 当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汽车新技术、新科技开始充斥我们的生活时,汽车本身会演变成什么样子?这些新技术又应该遵循哪些发展原则?

6月28日,由德国莱茵TÜV集团(以下简称“TÜV莱茵”)举办的系列巡回活动“质胜之道——2018汽车质量安全高峰论坛”第三站在北京拉开帷幕。本次论坛是继广州、上海之后,TÜV莱茵今年召开的第三场以汽车质量安全为主题的专题讨论。本场聚焦新能源汽车发展相关话题,与会嘉宾围绕技术发展趋势、安全质量管理、消费者需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目前我国已连续四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随着禁油进程的加快和国内新能源政策的不断刺激,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有望达到170万辆的市场规模。而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一直是消费者比较的关系的大问题。而围绕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热点问题,“汽扯扒谈”与TÜV莱茵的相关专家进行了深度沟通,并针对汽车技术未来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更多探讨。

自主品牌走出去 互通的认证标准很重要

作为全球领先的技术服务提供商,TÜV莱茵致力于树立最高标准与典范,为价值链每个阶段的参与者提供专业、独立的服务,帮助车辆实现安全与质量的完美交融。TÜV莱茵大中华区交通服务副总裁黄余欣表示:“随着自主车企的进步,将有越来越多中国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市场,尤其是要求严格的欧美市场。为此,建立互通的市场认证标准非常重要。”因此近几年TÜV莱茵的客户中,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自主品牌车企和新造车势力企业。

黄余欣认为,增加新能源汽车电池、整车等方面的电气安全,是新能源汽车准入市场的重要检验指标。其中,整车方面,期望建立一个与欧美市场、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互通的新能源汽车认证标准,为未来出口欧美等市场做质量监控的依据。

目前,在国内汽车市场非常火的车联网系统,几乎在大范围的加速普及中。而实际上在数据安全方面还是有些令人担心的,因此也可以看到部分大品牌在这方面的推进还是很谨慎的。对于此,黄余欣表示:“在数据安全方面,今年TÜV莱茵”在上海也设立了本地团队,来提供数据安全方面、体系方面、测试方面的业务支持。”

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要靠完善的质量体系

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自主车企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机遇。而想要通过发展新能源汽车来赶超欧美国家,首先要保证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汽车电子元件的质量。TÜV莱茵大中华区商用及工业产品服务资深专家马睿表示:“不可否认,像比亚迪、宁德时代这样的电池生产企业,已在全球诸多电池生产厂家中脱颖而出。但是,在电气领域中,很多国内的新能源车企还缺少一套能够实现缺陷自检的系统。同时,如逆变器、电机控制器、信息交互系统等方面还是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汽车零部件质量是整车质量的源头,完善的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是整车质量的基础和根本保障。如何加强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一直是企业面临的实际难题。

马睿认为,在汽车零部件方面,涉及的大功率元器件、编程、计算等重要零部件和系统的封装依然是德、美等国家在控制核心技术。因此,在整车零部件供应上,车企应当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完善的技术接受体系。如零部件供应商供应的零部件质量标准,能否与产品系统恰当的融合等。

智能安全已成消费者的重要消费诉求

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如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等方面的安全可靠性也成为诸多消费者所关心的。据TÜV莱茵调查显示,人们对于辅助、自动驾驶技术的信任度都在降低,对行车安全的担忧在增加。TÜV莱茵大中华区电子电气产品服务资深专家冯骁表示,在未来的对企业的服务里,将把激光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纳入考虑范围内。

在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方面,绝大多数消费者对数据保护的重视程度相当,都希望能够确保自动驾驶汽车可以抵御网络攻击。对此,黄余欣表示:“TÜV莱茵目前正在与通信设备供应商、通信运营商、车企、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展开合作,打造一套可以将5G应用到汽车上的可靠的程序。此外,还将打造一套攻防安全的汽车云端数据系统,保证用户的个人数据安全。”

由此可见,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传统汽车,都需要一套完整的认证体系来支持,这样才能制造出安全、质量可靠的汽车,尤其是自主品牌要想走出国门。而TÜV莱茵正是这样一家致力于推进安全认证的企业,为车企发展保驾护航。与此同时,随着新能源和车联网的加速普及,电池安全和数据安全同样重要,业内也同样希望车企能够重视车辆本身的安全问题,而不仅仅是追求销量的提升。

相关热词搜索:国门赢得品牌

上一篇:刚满“一岁”的君马汽车 计划2021年实现无人驾驶
下一篇:投资被淘汰的世界杯球星,这些企业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