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 人物 > 正文

沈抖:移动互联网半场 人工智能将助力新媒体

来源:汽车信息网 | 2018-01-22 11:21:13
1月17日,由中国汽车新闻网与手机百度联合主办的数说汽车·中国汽车消费数据大会暨中国汽车影响力指数盛典,在北京金茂威斯汀酒店完美的落下了帷幕。有150余位来自全国的知名车企代表、行业专家以及媒体记者共同出席并见证了这场盛典。

中国汽车新闻网讯 1月17日,由中国汽车新闻网与手机百度联合主办的数说汽车·中国汽车消费数据大会暨中国汽车影响力指数盛典,在北京金茂威斯汀酒店完美的落下了帷幕。有150余位来自全国的知名车企代表、行业专家以及媒体记者共同出席并见证了这场盛典。

在现场,百度公司副总裁沈抖以“手机百度与汽车行业的融合”为主题进行了现场分享,从“内容信息分发与数据收集”、“搭建平台与信息整合”、“提供行业数据支持”三大角度阐述了大数据时代下如何做到海量数据与汽车行业进行有机结合。

百度公司副总裁沈抖

内容信息分发与数据收集

在演讲开始之初,沈抖便提出内容信息分发这一概念,并提出人工智能在内容信息分发这一领域中正在逐渐替代人类,也预示着,这一领域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什么是内容信息分发呢?沈抖表示:“我们既可以提供内容,又可以提供汽车、旅游各个行业的信息。总之把这些信息提供给上层的搜索引擎,提供给上层的信息流,由手机百度以合适的方式送达到用户的面前。”

而想要准确的进行内容信息分发,则与另外两项技术密不可分。大数据信息收集与人工智能的运用。大数据信息的收集是内容信息准确分发的基础,从百度的角度来讲,现在大家的认知里的百度更多的还仅仅是搜索引擎,其实百度搜索引擎工作的过程,还是以用户兴趣为基础,用户自身发起的信息的采集过程。无论是从内容生产端收集信息,还是从百度引擎的搜索端收集信息。都将被百度记录下来,提供给上层信息流,最终汇入海量的大数据当中。

做到内容信息的准确分发仅仅凭借丰富的大数据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大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正确匹配内容端与用户端。显然单单依靠人工分析海量大数据,是很难取得明显进展的,而人工智能的出现,恰好弥补了人口红利的消失在这方面带来的影响。

沈抖表示:“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人工智能作为技术红利会取代人类重复的脑力劳动,而不重复的劳动就会变得有价值。在AI驱动下的智能媒体革命中,手机百度启动搜索+信息流双引擎的媒体生态布局,而信息流将百度的技术优势发挥到了极致。背靠百度多年积累的大数据和业界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手机百度能真正懂得用户需求。”

搭建平台与信息整合

在平台支持方面百度开通了百家号平台并正式推出了APP,沈抖在演讲提到“实际上百家号在几个月之前就已经推出了APP,大家可以在这上面很方便地去创作。同时我们也成立了很多创作中心,这样的话我们就有条件、有能力帮助这些自媒体生产者,跟我们行业的需求方有机地对接起来,使得他们能够帮助我们行业的领导者去传播我们的思想。”

而提供这一创作平台的目的并不单单是为了给媒体提供一个发布文章的平台,还担负正另一更加重要的使命——内容信息的收集与整合。通过平台海量的内容收集与用户阅读习惯的收集才使得平台积攒起丰富的数据信息资源。通过AI对这些丰富的信息进行分析,并根据结果进行用户画像的描绘。“从而能够很好地去理解这些文章是关于什么内容,是什么样的观点,什么样的用户可能会喜欢,最后把他们结合到一起。这样的话,这个文章推荐给一个用户以后,才更有可能让用户非常愉悦地把这篇文章给看完。”沈抖总结到。

搭建平台与信息整合

在演讲最后沈抖还提出了另一观点,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汽车行业提供数据支持。而之所以可以做到这一点,这是与“内容信息分发与数据收集”、“搭建平台与信息整合”密不可分的。

沈抖表示:“百度汽车类的广告主覆盖95%以上的汽车厂商。而恰好百度拥有强大内容信息分发能力,能够在用户潜意识还没有主动表达兴趣的时候,就可以触达这些用户,然后让他们对这样一个信息产生认知、产生兴趣。”这一点就足以体现百度强悍的内容信息分发能力不仅可以为阅读者提供优质的文章资源,还可以使得汽车行业厂商所投放的广告得以更加有效的展示。

“从目前我们看来,每天在百度这个平台上对车表现出明显兴趣的就有8000万用户,我们现在分发的内容每天的阅读量能够到6000多万次。百度跟汽车相关的一些自媒体3万多家,整个垂直内容的分发增长趋势非常明显。”

这么庞大的用户覆盖面积,无论是对于进一步的数据收集、分析,还是为广告主更加精准、多维度的广告信息内容分发,都带来了巨大正面影响。精准的投放吸引到更多的用户,更多的用户带来更加丰富的数据样和更多维度的用户画像,进而使得下轮信息内容分发更加精准。从而形成一套良性的信息传播生态。

相关热词搜索:人工智能半场互联网

上一篇:魏学珍:探讨汽车媒体的生态裂变与聚合发展
下一篇:王侠:变革开启 车企需紧拥大数据才能走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