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 评论 > 正文

投靠地方政府已成造车新势力最好的选择

来源:汽车信息网 | 2020-03-27 10:49:55
谁也没想到,就在造车新势力受困资金压力时,挺身而出的却是各地地方政府。

中国汽车新闻网讯 谁也没想到,就在造车新势力受困资金压力时,挺身而出的却是各地地方政府。

就在3月24日,“E车汇”聚焦了造车新势力的绿驰汽车被河南国投控股的消息(详情请点击)。像绿驰这样向地方政府“投靠”并非个例,通过仔细查看造车新势力背后的股权结构,我们可以看到,众多新势力的背后都或多或少的有着地方政府资金的参与。

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资金是决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而找钱的途径无外乎就那么三条:融资、IPO和政府引资,当现在融资市场已经冷淡,公司盈利近期无望下,那么抱紧政府的“大腿”,显然是最为明智的“钱途”。因此地方政府已经成为众多造车新势力极力争取的“投资人”,而投靠地方政府也已成造车新势力最好的选择。

“钱荒”的新势力们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拥有的造车新势力总数一度达到数百家,其中能叫上名字并且拥有自己LOGO的大约在40家,而如今在市场上举办过发布会、销售过新车以及拥有自己生产线或代工的造车新势力只有10家左右。

不得不承认的是,从2015年开始,资本市场对于造车新势力投资处于一个极度狂热的状态。但是从2018年开始,这份狂热开始逐渐消退。到了2019年,汽车市场整体大环境的下滑,让资本市场更加“冷静”。

从目前能够查询到的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总额达到4314亿元,同2018年相比,下降53.7%;中国股权市场募集资金总额为8310亿元,同比下降20.4%。

而再来看看造车新势力们的融资数据,2019年,共有11家造车新势力获得了融资,融资总额达到270亿元,多数集中在头部的蔚来、威马、小鹏等车企。但与往年相比,融资的金额在明显的降低,资本不再垂青造车新势力或者更加谨慎已成事实。

各方对于中国造车新势力的投资热情回归冷静,由BAT等领衔的互联网巨头、VC、私募等资本力量不再如前两年般追逐新的汽车制造公司,投资目光已经转向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产业上游。

据一位投资公司人士向“E车汇”透露,“之前几年造车新势力是‘黄金’,你不投自然有别人投,如果一旦成了那就无疑落后了许多步,谁都不想当那个后来者。但是发展起来了再一看,遍地是坑,投资回报又太长,目前还看不到收益”。

去年,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还曾抛出过“在中国并没有任何一家新能源造车企业值得投资”,或许也是时下资本市场对于造车新势力投资冷淡的一种侧面写照。

由于绝大多数造车新势力并不具备“造血”能力,面对造车所需的巨额资金,企业资金链非常脆弱。因此很多造车新势力不是在融资,就是在融资的路上。

不仅是投资那么简单

随着新能源汽车赛道进入下半程,机构资本越发谨慎,显出了地方产业基金的积极性。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他们不仅有意愿和能力继续跟进庞大的融资金额,还能提供初创企业所迫切需要的土地资源、政策倾斜等等便利。

从蔚来今年落户合肥就可见一斑。

此前蔚来一心想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扎,在经历了亦庄国投100亿融资无下文,上海工厂被特斯拉抢占后的轮番受阻,最终选择了最早与江淮牵手的合肥。对于蔚来来说,合肥或许不是对于蔚来帮助最大的,但是却能够获得最重要的地方帮扶。而之前忽视此重要性的企业,现在也在努力争取回归正轨。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引入新能源车企成为了招商引资时的重点。毕竟汽车几乎是一种全球通用的经济支柱型产业,对于保证地方的GDP考核成为最关键的一环,尤其不是汽车重镇的城市,更是对此乐此不疲。

地方政府通过资本投资的方式,不仅可以支持企业的发展,还可以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推动车企在本地投资建厂,甚至深度发展。相对其他新兴行业,新能源汽车无疑更具发展前景,也是更容易见到效益的行业。

更为关键的是,汽车产业链长,整车企业的兴建,还可以带来产业链上下游更广阔领域的产业发展,随之带来的经济、就业等无疑将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在中国汽车工业刚刚起步的阶段,确实有一批城市比如上海、广州、武汉、重庆等因汽车而上一个台阶,这让不少地区和城市同样渴望拥有自己的汽车公司。因此这些地区对造车新势力的“招募”,更有诚意与实惠。

此前温州引入威马的负责人曾称“圆了温州30年汽车梦”,肇庆也将小鹏汽车的生产基地视为“1号工程”。如今小鹏与威马成功的进入了造车新势力的第一梯队,而温州与肇庆的“先见之明”更是成为了其他地方的“样板工程”。

但是,地方政府的介入也为造车新势力带来了隐忧。对于造车新势力,地方政府不仅投入了资金,甚至还给了非常多的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也因此,他们想要拥有话语权也在情理之中,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会要求所投资的企业必须进行本地化采购等。地方资本介入会否左右企业的经营,原始创始团队会否失去对企业经营方向的控制权?这些都成为了造车新势力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但是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似乎也并没有太多其他选择,有多家造车新势力代表向“E车汇”证实了此说法。“对于现在来说,能造出产品才是现阶段最需要关心的问题,其他问题都可以在未来慢慢解决。‘活下来’才有以后。”他们如此说道。

可以说,在现阶段大环境遇冷,资本市场关注度的转移,令造车新势力们能够持续生存的“子弹”来源越来越难,现在地方政府对新势力新能源的热情,可以说是造车新势力们日益增长的资金黑洞,和地方政府的KPI之间,达成了一个微妙的平衡,而这或许也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商务部“撤稿”探访 10万新能源指标去向如何
下一篇:早先制造老年代步车 枫叶汽车是什么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