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代表科技与时尚的隐藏式门把手,在安全与生命的权衡下,不得不向功能性做出妥协。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于近期发布通知,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这项标准旨在解决随着电动隐藏式车门把手普及而出现的安全隐患。虽然新标准还是在公开意见征集中,但是按照惯例不会有太大变化和调整。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规定是,每个车门的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相对车身表面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且操作空间不应小于60mm×20mm×25mm。这一要求意味着当前市场上流行的全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将被明确禁止。
门把手为何要立新规?
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隐藏式车门把手凭借美观、科技感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然而,时尚外观背后潜藏着安全隐患。这些新型门把手在市场应用过程中暴露出强度不足、控制逻辑存在风险、识别操作困难、断电失效、夹手等问题。
“一般情况下,全隐藏式门把手的传感器都在车身的前部,如果产生碰撞的时候传感器被损坏,隐藏式车把手就会无法正常弹出。”某自主品牌研发人员透露。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也曾公开批评隐藏式门把手:“重量大、密封性差、碰撞缺电打不开”,并称其唯一作用是减少风阻,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也曾表示隐藏式车门把手存在不足,透露正研发“更好开的车门把手,不管是在平常还是在冬天,还是在异常的情况下都要更好开”。
在碰撞、起火等事故中,断电现象会使电动式外门把手和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失效,增大救援及逃生阻碍。由于缺乏明显、统一的标志,也增加了紧急情况下的操作难度。
内外把手都有新要求
征求意见稿对车门外把手提出了明确要求: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这意味着即使车辆发生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或动力电池热事件等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也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车门外把手开启。
针对车内把手,标准要求每个车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若车辆装备了电动式车门内把手,还必须同时配备具有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作为应急备用。
标准还规范了车门把手的布置位置和安全标志。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应易于车内乘员识别,这解决了车门把手可见性差、识别性不足等问题。
隐藏式门把手逐步“退市”
这一新标准对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企业产生了直接影响。多位专家分析认为,新规将导致全隐藏式门把手逐步“退市”。
面对新规,车企已开始调整设计方案。某车企车身设计师表示:“我们会在隐藏式门把手里面设置机械门把手。如果车辆出现碰撞的情况,车内的人可以通过机械门把手把车门打开,车外的人也可以通过自动弹出的门把手开门。”
标准起草组通过对多款车辆的验证试验表明,目前主要车辆制造企业装备的大部分门把手产品能够配备安全冗余方案,满足标准安全要求。
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5年11月22日。而标准起草组建议新规的实施日期为2027年1月1日,并设定了过渡期。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自2027年7月1日起需满足全部要求,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则需在2028年7月1日前完成整改。
这一安排既考虑了安全性要求的紧迫性,也给了企业足够的调整时间。因为门把手调整意味着车门模具重新开发,这意味调整时间并不短。对于车企而言,当前在售的现款车型改款以及规划中的新车型,都需要考虑新标准设计要求。
新标准影响深远
我国这一标准制定走在了全球前列。编制说明中指出,目前国外暂无与本标准相关的标准,国内现有的汽车门把手相关标准也未对电动式、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布置、标志、安全功能、结构强度提出技术要求。
标准的制定适应了汽车电动化趋势,兼顾了车门把手科技感与安全性的平衡。它不仅针对当前问题,还考虑了技术未来发展,从更全面的性能要求与试验场景、更严苛的试验条件、更强的技术前瞻性与行业适应性等维度出发,形成了科学且与我国标准体系兼容的车门把手安全要求。
该标准对于引导和规范我国车门把手技术的发展、强化乘员逃生和安全救援、保障消费者生命安全、提升道路交通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隐藏式门把手的退场已进入倒计时。随着新标准的实施,汽车行业将迎来门把手设计的安全革新。车企需要重新审视产品设计,将安全性置于科技感和美观之上。
汽车行业分析师指出,门把手虽小,却关系着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新标准实施后,车辆在碰撞、断电等紧急情况下的逃生和救援成功率将大幅提高,这是汽车安全设计理念的一次重要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