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车展前的聚光灯下,华为乾崑生态大会上演了一场“左右互搏”的戏码。
11月20日,华为乾崑生态大会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首席执行官靳玉志与广汽集团总经理閤先庆、东风奕派汽车科技公司总经理汪俊君并肩而立,背后大屏幕上“启境”、“奕境”品牌格外醒目。而在同一天鸿蒙智行发布会上,华为常务董事、产品投资委员会主任、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余承东麾下的“五界”车型同样吸引着众多目光。
随着“境”系列品牌的正式亮相,华为内部两条不同的造车路径——终端BG主导的“界”与车BU主导的“境”,首次以赛马姿态同台竞技。这种看似内部竞争的局面,正是华为在“不造车”战略下,多维探索智能汽车赋能路径的缩影。
“境”系列登场:华为车BU的整车野心
“境”系列的诞生,标志着华为车BU从幕后技术供应商走向前台整车品牌共创者的角色转变。与广汽集团合作的“启境”定位高端智能新能源品牌,瞄准年轻精英群体,而东风集团的“奕境”则瞄准更广阔的家用车市场。
根据了解,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亲自参与并指导了“启境”的命名,并提出要打造贴合年轻群体、富含科技属性的全新标识。
在合作模式上,“境”系列及不同于鸿蒙智行的智选车模式,也不同于阿维塔的HI PLUS模式,而被称为全新的合作模式,即华为提供从智能驾驶到座舱系统的全栈技术,甚至参与产品开发,但暂不纳入华为终端销售体系。华为车BU团队直接进驻车企办公,实现所谓“嵌入式协作”。
在广汽“启境”的推进中,华为不仅提供ADS 4系统等核心技术,更通过常态化合署办公、高管每月驻场等方式注入研发与营销经验。这种“技术+体系”双重赋能远非单纯零部件供应可比。但这种双方共同深度共创的模式,已经与“五界”相关车企合作新升级的“深度战略协同”无限接近。
内部赛马:华为的车业务竞争机制
纵观华为汽车业务布局,已形成“境”与“界”双轨并行的格局。
“界”系列属于华为智选车模式,华为深度参与产品定义、设计、销售,车辆直接进入华为终端门店。目前已形成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等“五界”矩阵。
销售渠道是两者最明显的差异。鸿蒙智行的“界”系列以华为终端业务为核心,采用“品牌共建+渠道直营”深度共创模式;而“境”系列品牌归属车企,销售渠道也由车企主导。
一位接近启境汽车的人士透露,“华为乾崑|启境”这样的联名在此前华为车业务中未曾出现过,凸显了其在合作模式上的创新。“境”与“界”的表面竞争,实质反映了华为内部典型的“赛马”机制。
车BU是乾崑智驾的操盘手,也是华为与主机厂合作的技术基石;“五界”的优势是华为终端强大的营销渠道。这意味着两大业务板块在整车领域形成了竞争格局。
据知情人士透露,一部分之前打造界系列的团队,已被调入到境系列的开发中。这种资源流动进一步模糊了“境”与“界”的界限,强化了内部赛马的局面。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乾崑生态大会几乎独享了华为在广州车展的声量。鸿蒙智行将享界S9上市错峰安排,刻意给车BU的“大事”腾出了空间。这必然是华为内部协作的结果。但“境”与“界”的关系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和谐。
合作之困:境系列面临的挑战
深度合作伴随激烈摩擦。靳玉志在启境沟通会上透露,双方技术团队争执到“拍桌子、摔门而出”的程度。启境CEO刘嘉铭坦言,为首款车的产品定义吵过很多次架,很多原先习惯性的逻辑后来都被推翻。
品牌认知混淆是另一大挑战。对于“五界”的品牌差异,多数中国消费者都分的不是很清楚。如今加上“境”系列,无疑增加了消费者的识别成本。
鸿蒙智行在“五界”车型规划上,尽量减少内部车型之间竞争,但是可操作空间越来越小。而随着境系列车型推出,两者之间竞争几乎不可避免。不知是不是巧合,在新款享界S9上市通稿中,从标题到内容频频提及“越境”。
更为关键的是,两拨人打造的“境”系列,无法直接共享“界”系列的经验积累。前面提到境系列在首款车型开发商,双发争吵严重,这几乎是“界”系列车型开发初期场景重现,这意味着界系列曾经踩过的“坑”,境系列可能难以避免。
在销售渠道上,启境采用独立的销售渠道,不进入华为终端门店,这使其无法借助华为终端强大的营销网络,必须自建渠道。
从华为角度来看,“境”与“界”的协同效应远大于潜在竞争。“界”系列通过中高端市场验证技术极致性,“境”系列通过大众市场实现规模化,两者形成的“技术验证-规模落地-数据迭代”闭环,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快速进化的核心逻辑。
华为乾崑生态的价值远超单一企业技术输出。华为通过乾崑智驾ADS与鸿蒙座舱标准化输出,为行业提供成熟技术方案。截至2025年,华为乾崑已合作33款量产车型,累计搭载量突破100万辆,规模化效应进一步降低技术落地成本。
华为乾崑生态大会现场,靳玉志背后的大屏幕列出长长的合作伙伴名单:从鸿蒙智行的“五界”到新亮相的“启境”、“奕境”,再到14家已量产搭载华为乾崑ADS的车企。
但这也意味着对于车企而言,华为“光环”带来的市场增益效果将逐步降低,真正从市场脱颖而出,不仅是与华为融合的顺畅程度,还有自身的核心技术和造车“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