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原创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王凤英两会议案建议:加大中国汽车“走出去”支持力度

来源:汽车信息网 | 2020-05-20 15:40:31
中国汽车“走出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加大支持力度。

中国汽车新闻网讯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工业在世界主要经济强国的发展过程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汽车“走出去”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更是国家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需要。新形势下,“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汽车“走出去”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中国汽车“走出去”已经从过去的出口贸易型迈向研、产、供、销全面布局的新阶段。

然而,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扑朔迷离的竞争格局,中国汽车“走出去”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如汽车出口价格低廉、“走出去”模式单一、品牌影响力不足、金融服务瓶颈凸显、合规风险掌控能力不足等。中国汽车“走出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加大支持力度。

因此提出以下建议:一、制定中国汽车“走出去”国家战略,推动汽车强国建设;二、引导新能源汽车出口新增长点,强化对出口企业的管理;三、建立汽车质量品牌评价体系,加强品牌培育;四、搭建“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护航企业“出海”;五、优化跨境金融政策支持,加大对汽车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持力度;六、建立健全风险防控和权益保障机制,保护中国汽车企业利益。

一、背景:中国汽车“走出去”迎新时代发展契机

(一)“走出去”是中国迈向世界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之本,科技含量高、工业产值大、上下游产业拉动力强的汽车产业又是一国制造业的典型代表,在德国、法国、美国和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强国的发展过程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可以说,汽车产业是体现一国综合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汽车产品则是塑造国家制造业整体品牌形象的重要名片。

当前,我国正推进以《中国制造2025》为核心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要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汽车产业作为重点发力的领域之一,也亟须转型升级、由大变强。而世界各汽车强国的发展实践证明,“走出去”是中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

(二)中国汽车品牌已具备开拓国际市场的实力

从产销规模上看,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第一,年产销达2000多万辆,早已跻身汽车大国行列。但从对外贸易角度看,由于汽车出口市场规模不大、出口单价偏低,中国距离汽车出口强国仍有较大差距。而从长期来看,随着经济和全球市场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国内汽车市场已不能满足中国汽车发展的需求,中国汽车工业只有走国际化道路、提升海外市场竞争力,才能在全球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也是改变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现状的有效途径。我国2017年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也将国际化作为重要内容。

对于车企而言,“走出去”也是其应对激烈竞争、迎接汽车“新四化”的迫切需求。如今,立足中国汽车产业逐步完善的软硬件基础,一些优秀的中国汽车品牌在技术研发、产品品质、体系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已经具备相当的实力来开拓国际市场,多家中国车企纷纷以全球化构想推进战略和产品,全球化布局大大加速。整体而言,中国汽车业“走出去”已经从过去的出口贸易型迈向研、产、供、销全面布局的新阶段,取得不同以往的新成效。

(三)“一带一路”为中国汽车“走出去”提供了巨大机遇

作为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一带一路”贯穿欧亚非大陆,涉及国家资源禀赋各异,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当前已成为国际上最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为中国汽车“走出去”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

数据显示,近年中国向“一带一路”国家整车出口量占总出口量比重已超过五成,“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或地区汽车消费潜力巨大。如俄罗斯地域辽阔,近年SUV车型在俄罗斯市场销量及占比逐年增高;非洲目前的新车年销量为170~190万辆,但年均增速在20%左右,且非洲当地汽车工业不发达,汽车市场依赖进口,未来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南美洲也已成为全球车市的新引擎。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等利好因素,中国汽车品牌“走出去”方式渐趋多元,海外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二、现状&问题:中国汽车“走出去”仍面临诸多问题和风险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扑朔迷离的竞争格局,尽管中国汽车“走出去”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如中国汽车出口总量达到百万辆规模、“走出去”模式拓展,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

(一)汽车出口规模小 出口车辆价格低 “走出去”模式单一

中国国际商会发布的《“一带一路”中国汽车企业“海外竞争力”蓝皮书》显示,过去十年中国汽车产业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均为负数且长期低于-0.5,反映出中国汽车在海外市场存在较大的竞争劣势,出口竞争力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

中国汽车出口销量占比(2015-2019年)

主要国家近年汽车出口占比

中国汽车企业出口规模和效益偏低的问题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海外业务收入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不高。出口车辆相对低端、低价,出口车型结构较为单一,品牌溢价能力有限等是造成车企海外业务收入增长乏力的潜在因素。近年欧盟汽车出口平均单价约为2.5万美元,而中国汽车出口单价约为1.5万美元,采取低价换市场策略仍是主要促销手段,且出口市场多以欠发达国家为主。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走出去”模式虽较过去有所拓展,但仍以贸易模式为主,“走出去”过程中缺乏战略指引,对海外市场的深度开发不够,海外建厂、技术与人才输出等布局不完善,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相对滞后。

(二)品牌影响力不足 尚未形成世界级汽车品牌

中国汽车产业经过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与崛起,但尚未形成一个世界级的汽车品牌,仅有部分品牌在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部分企业甚至没有品牌塑造意识,只做短期出口贸易,导致一些国家消费者对中国汽车品牌印象欠佳。

品牌影响力短板是制约中国汽车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溢价率低限制了中国汽车出口价格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中国车企难以在海外市场赢得足够的话语权,削弱了在当地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而缺少世界级汽车品牌,更谈不上建设汽车强国。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国汽车亟须打造真正全球化的品牌。

(三)“走出去”政策体系仍不完备 金融服务瓶颈凸显

我国一直采取有力政策与措施鼓励中国车企“走出去”,但现有的政策法规仍难以满足企业“走出去”需要,主要体现在:

相应政策法规存在一事多政、政策规定滞后、操作性不强等问题。金融服务瓶颈凸显,存在获得贷款难、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少、境外保险业务覆盖面小和保费高等问题。而海外很多国家市场都是以消费信贷的方式来购买汽车,缺乏金融支持很大程度影响了车企走出去的步伐。上下游产业协同不足,中国整车和零部件上下游存在脱节,无法形成支持和配合。我国律师、会计、税务、知识产权、风险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国际化水平较低,缺乏处置境外法律纠纷、知识产权、产品认证、贸易摩擦、反倾销应诉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和经验,很难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有效服务。

(四)境外风险防范难度较大

影响中国汽车“走出去”的不利因素主要有:汇率问题、全球经济低迷、地缘政治、区域政治、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法律合规风险等诸多不确定风险。

尚在全球蔓延的疫情,对产业链高度全球化的汽车业造成不小冲击,车企出口贸易和国际化布局受到影响。近年来的国际局势起伏动荡、战争阴云不断,如中东战乱、叙利亚内乱导致当地经济下行,汽车销量不振。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国家通过关税和非关税贸易政策、法规壁垒限制进口,保护自身产业和经济。一些欠发达国家司法环境较差,社会契约意识薄弱,法律制度不健全,中国车企面临法律风险。

三、措施与建议:多措并举 加大“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汽车“走出去”支持力度

推动中国汽车“走出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诸多困难和问题非企业一己之力可以解决,需要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下中国汽车“走出去”的支持力度。

(一)制定中国汽车“走出去”国家战略 推动汽车强国建设

中国汽车产业走全球化道路已成发展共识,有必要将中国汽车产业“走出去”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建议结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尽快制定中国汽车“走出去”国家战略,明确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战略任务、保障措施等内容。

如搭建技术创新协同平台,整合产学研及产业链各环节技术资源,加强对共性技术的联合研发,攻克整车及零部件系统集成、轻量化、新能源、自动驾驶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体系化的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中国汽车多元化模式“走出去”,除产品出口外,鼓励企业在海外建设全工艺工厂、跨国并购、技术输出等,向技术、人才与资本共同输出的海外产业战略布局转变。推动汽车全产业链联动出海,鼓励整车优质企业与优势零部件企业在研发、采购等层面开展深度合作,支持中国车企带领上下游零部件企业一同“走出去”。建立健全车企互助合作机制,促进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支持,在海外市场信息、配套设施、产能合作、销售网络等方面共享资源,促进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二)引导新能源汽车出口新增长点 强化对出口企业的管理

引导新能源汽车成为我国汽车出口的新增长点。我国现已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最快的国家,产业链比较完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探索卓有成效,连续多年占据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半壁江山。建议抓住机遇,引导企业进一步挖掘新能源汽车海外市场空间。

强化对出口企业的管理,对汽车产品出口实行许可证制度或强制认证制度,对于在质量控制、车辆安全、环保、能耗、服务等方面达不到要求的产品拒绝发放许可证,以此促进企业多方面提升自身实力和产品品质,保证出口到海外的中国汽车都拥有较高的质量水准,为中国企业和汽车产品赢得良好的国际形象,进而促进出口。

(三)建立汽车质量品牌评价体系 加强品牌培育

面向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国汽车企业一定要立足于品牌建设,提升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议积极推动建立中国汽车品牌建设促进组织,充分利用国际产业合作、重大国际会议活动、媒体舆论宣传等渠道推广中国汽车品牌。

引导建立中国汽车质量品牌评价体系,推动汽车品牌评价国际新秩序建设落地。鼓励中国汽车产业多元化“走出去”,建设海外基地并输出技术、人才、资本和文化。

(四)搭建“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 护航企业“出海”

建议由商务部牵头,加强与发改委、工信部、海关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共同搭建“一带一路”政策法律、经贸促进、语言、物流等综合服务平台,并进行省市二级联动,助力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汽车经贸合作持续深化和加强。

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及时获取相关政策信息,逐步建立境外投资信息系统,帮助企业了解所在国政治形势、投资法律、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为车企“走出去”创造机会。搭建专业服务平台,加强与专业服务机构合作,为中国车企“走出去”提供法律、财务、知识产权、认证和语言等服务。搭建培训交流平台,举办企业走出去培训活动,引导汽车企业在管理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与国际接轨。搭建国际沟通协调平台,建立健全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外交、司法、商务、劳动等部门的磋商合作机制,保护中国企业利益。

(五)优化跨境金融政策支持 加大对汽车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持力度

从产业和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和需求出发,在宏观政策指导、信贷政策、外汇管理政策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等对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的产业有相应的专项支持。

引导形成全方位、高效精准的多层次资金投资平台和资金结构,整合亚投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与各大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保险资金以及民间资金之间的机制化合作,实现资金的互联互通。创新金融服务机制,丰富金融产品种类,提高融资效率,推进产融结合。支持金融机构在业务范围内加大对汽车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力度,采取措施帮助中国汽车等制造产业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损失。积极引导国内大型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及相关配套和中国汽车一同“走出去”,提供本土化的金融服务。完善人民币支付清算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货币合作机制建设,为汽车产业等“一带一路”实体经济服务。

(六)建立健全风险防控和权益保障机制 保护中国汽车企业利益

中国汽车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地缘政治、安全环保、企业经营、法律法规等一系列风险,只有切实加以防范,才能适应全球竞争新规则和新方式,在海外持续发展。建议加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宏观指导,建立健全境外经营风险评估体系、风险防范机制和境外风险应急体系,密切跟踪相关国家的国内形势、投资环境等,加强政策咨询、风险预警,引导企业合规经营。

针对一些贸易摩擦问题,加强国际交往和协调,持续加强双边、多边和区域贸易合作,充分利用双边、多边协定,扩大和利用双边、多边及区域国际合作机制,帮助中国企业获得与目标国企业同等的待遇。积极利用WTO终端解决机制,引导车企积极应对各种贸易争端,对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给予合理的保护。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国人大代表王凤英两会议案建议:大力推动氢能产业发展
下一篇:全国人大代表王凤英两会议案建议:实现汽车消费信息整合升级